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汉书·董仲舒传》
元光元年(前135年)十一月,为征选辅国良臣,汉武帝再度下令选拔贤良,命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经各郡推举的一百多名贤良齐聚京城。为了考察这些贤良的真才实学,这次汉武帝决定亲自下诏策问。
汉武帝结合三皇五帝以来历朝历代的兴亡,就历朝历代礼乐制度与国家危亡的关系,以及天命在王朝兴衰中的影响等问题,询问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使得国泰民安,避免王朝衰败。
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被推举而来的贤良们纷纷上书阐述自己的理论,不少人的独到见解都让汉武帝茅塞顿开,其中尤以董仲舒的言论最让汉武帝感兴趣。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出身于拥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的他,自幼便十分好学,学识极为出众。三十岁时,董仲舒便开始招收大批学生讲学,宣扬儒家经典,这使得他的声誉日益扩大,后汉景帝征召其充任博士,负责讲授经学。
汉武帝即位后,精通儒家学说的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相,他一面治理江都国,一面潜心治学,对自己多年来的所学进行融会贯通,以完善自己的理论,他以《公羊》为指导,又融合阴阳家、法家等各派思想,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即“天人感应”学说。
后来,董仲舒因故被废为中大夫。汉武帝下诏推举贤良后,董仲舒也受到推举参加策问。
汉武帝的策问,与董仲舒的理论研究颇为相符,于是他便在上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汉武帝看罢董仲舒的上书,对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十分感兴趣,此后又连下两道诏书,与参加策问的贤良深入探讨了天人关系,以及依据此理论的治国方略,故史称“天人三策”。
在三道策问中,董仲舒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天人感应”学说,并在此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治国之策: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强调上天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上天拥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因此人的行为就应该遵循上天的指示。
他以“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理论,强调天子乃是代替上天治理天下,是代表上天的意志来治理人世,因此君王身上才会出现人力难以做到的事情,而上天又是仁慈的,如果君王合格或者还可以挽救,上天总是会想办法扶持和保全他。因此,国家一旦发生道德败坏之事,那么上天就会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如果国君不知醒悟,上天便又会降下一些怪异之事来警告和恐吓;如果君主还不知道悔改,最终才会导致灭亡。
自先秦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便会常常塑造各种神异事件来神化自己的形象,以上天的代言人自居。而根据董仲舒的理论,皇帝的权威在先秦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神圣化,这无疑是有利于维护皇权统治的,如果这套理论得以推行并被广泛接受,西汉立国以来统治阶层的乱局,将会彻底得到终结,从而构建起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毕竟在这套理论下,皇帝行使的乃是上天赋予的特权,无人能够轻易撼动。
不过,这套理论在强调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灾祸遣告的方式来鞭策约束皇帝的行为,从而劝谏皇帝治理天下应当遵循“天道”、施行仁政。正因“君权神授”,如果皇帝治理天下妥当,使得国泰民安、百姓安康,那么上天便会降下祥瑞;但如果皇帝倒行逆施,导致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上天便会降下各种灾祸和怪异事件。
二是推明孔子、施行仁政。在分析了历代王朝兴衰后,董仲舒认为“道”才是治理国家之正路,仁、义、礼、乐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历代圣君通过建立礼乐制度来教化百姓、改善民风,这便是君王的“道”,正因这种“道”深入骨髓,所以即便圣君去世,他所建立的“道”仍然会流传百世。
人君都是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因此圣君创立的“道”都是正确的,之所以后来会出现政治混乱、国家衰亡,并不是“道”衰亡了,而是由于后世君主言行举止已经不符合先王所创立的“道”了,是因为人君的行为荒谬,失掉了先王的优良传统。
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他倡导孔子所说的“不教而诛谓之虐”,即如果国君不教化百姓,而一味以律法来惩处,只能称之为暴虐之君,而非仁君。此外,不施教化而只重刑罚,也会导致官吏百姓只知逃脱律法惩处,而不能从内心深处懂得礼义廉耻,如此只会导致奸诈之徒越来越多,而百姓的德行却得不到任何提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董仲舒主张“德主刑辅、重德远刑”,建议国君推行仁政,以人伦纲常来教化百姓,而以严刑峻法惩治为辅。为此,董仲舒对于孔孟提出的理论进行了修改,孔孟认为人间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董仲舒则择其要者改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将原先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等五种德性合为“五常”,并认为“三纲五常”才是应该被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伦理秩序,不能改变。
董仲舒提出,只有在以纲常伦理教化百姓的基础上,再对为恶之人予以惩处,这样才能使得百姓人心向善,才能使得天下安宁。这便是“外儒内法”的理论基础。
三是建立太学、推行察举。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也就是说平时不培养人才却想要寻求贤良,就好比不雕琢玉石却希望它有动人的色彩一样。因此,建议汉武帝广兴太学,聘请高明的学者来教导培养天下士子,如此国家的人才便会源源不断。
董仲舒又指出,如今朝廷推行任子訾选制,年俸两千石的子弟可以出任郎官,进而被任命为郡守、县令,这些人虽然有权有钱,但却不一定贤明。而且古时考核官吏,是根据做官是否称职来区别,而不以在任时间的长短作为标准,因此所有在职官员都竭尽能力施展才能和智慧,争取立功。如今却只看资历而不看功劳,反而以官员在职的时间来决断,只要在职时间久了,就可以得以升官,如此清正廉洁的官员与道德败坏之人难以区分,真正的贤才反而难以得到重用。
董仲舒认为可以让各位诸侯、郡守和两千石以上官员,各自在他们管辖的官吏和百姓中挑选贤才,每年举荐两人,然后随侍皇帝身边,以此来观察大臣们的能力,如果举荐的人足够贤能,就给予推荐的官员奖赏;如果举荐的人不贤,就对推荐的官员加以惩处。如此,诸侯、郡守和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就会尽心寻找贤才,天下贤才便可全部受到重用了。
自周朝礼乐制度走向崩溃以后,天下有识之士都在努力寻找新的思想理论方向,这才有了诸子百家的诞生,最终以法家为核心的秦国统一了天下,但秦国的迅速灭亡,却证明了法家更适合乱世,却并不适合治世。直到汉朝立国,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占据主导地位,汉初采用“无为而治”,固然是恢复秩序和经济的需要,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直到历经汉初近百年的交流融合,董仲舒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其余诸家学说之所长,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理论思想。实际上,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孔孟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既通过君权神授理论来竭力为皇权的合法地位做出证明,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然而“天意”的解释权却被儒生牢牢抓在手中,如此便又依托君权来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又通过仁德教化来让臣民尊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三纲五常”这一伦理秩序,从而使得儒家思想广泛传播。同时,又通过设立太学等官办学校的方式,来传播和宣扬儒家思想和道德礼仪,进而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成为帝王治国的主要方略。
这便是后世所说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相较于当年李斯为了思想文化一统,采取“焚诗书、坑儒生”强硬暴力手段,董仲舒认为应该采用以文化统治文化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增强儒家思想的绝对统治地位。在这种方式下,朝廷不必下令禁绝其他各家思想和着作,而是以教育、教化、选官全面服务于儒家思想,从而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政治思想界的决定性力量,进而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和独尊地位。
当然,董仲舒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尊崇儒家思想,而是为了树立一种国家唯一的统治思想,以思想的统一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董仲舒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秦朝以来,虽然国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统一,但这种统一却并不稳固,原因便是缺乏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唯一思想,始皇帝和李斯也曾尝试完成思想的融合统一,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而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便是为了让天下臣民统一思想,进而形成对汉朝政权的强烈认同感,增强天下臣民的向心力,使得朝廷的统治更加稳固。
实际上,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思想,虽然源自于孔孟之道,但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它以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但又融入了法家、阴阳家、道家等各派思想。在核心思想上,董仲舒提出的“儒术”采纳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基础和意识形态”,主张以“礼治”和“德治”为核心的“人治”,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但在治理国家和实际执行方面,却又采纳了法家的思想,而在教人向善方面还有部分阴阳家和道家思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较于春秋儒家思想,董仲舒所提出的“儒术”,几乎完全是为中央集权统治所服务的一种新思想。正因如此,董仲舒的这套理论不仅得以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汉武帝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更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正是由于这一套理论,极大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实际上,汉武帝对儒家思想一直都比较尊崇,这点从汉武帝即位之初的改革便可以看出来,而就在这次推举贤良的前两年,即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便又诏令设立五经博士,再度重申了尊崇儒术的观点。正因如此,在元光元年第二次下诏纳贤时,汉武帝才会采纳丞相田蚡“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的建议,录取了多达数百名儒者,而经过这次策问之后,以董仲舒、公孙弘所代表的儒家公羊学派迅速得到重用。
不过,汉武帝虽然推崇儒家思想,但仍认为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建议太过激进,汉武帝并未全部采纳,而是采取了“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的方针,即将儒学提升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保留了诸子百家之学。而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的同时,通过治国实践,同样意识到了法家理论的重要,因此使法家与儒家思想糅杂并用,从而形成了一套“霸道与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这便是后人所说的“外儒内法”。
喜欢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请大家收藏:()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
魔法书之古宅传说 御兽,我的宠兽是龙族 原神:穿越成芙宁娜的第二人格 快意修仙路 轮回之我想修仙啊 重生之祁部长 天澜灵妃之异梦传奇 快穿炮灰背景板是个万人迷 万人迷她一心要过好日子 镇族老祖:从建立家族开始 雪中:北凉世子开局就造反 系统让我辞职当神豪,任务超简单 穿成大佬白月光,天道不许咸鱼躺 我真的不想有末世啊 一觉睡到原始大荒 灾年卖我女儿?从家暴婆婆开始! 真的疯!假的癫!疯癫的她镇全家 混沌道祖 从斩神开始开辟一条无敌路 综武:开局董天宝,成为一代狠王
一个无意间得了神通的正一派门人张小妖,吊儿郎当一只百年难得一现的灵物蛤蟆豆包,狡猾好色。一个少年道士,一只灵物紫蟾,走出大山,面对灯红酒绿,看相摸骨堪舆测命,坑蒙拐骗拍黒砖斗高人淘古玩赚大钱,替天行道。置身黑暗官场,直面恩怨情仇,享受声色犬马,却俨然不知道自己身上埋藏这个一个惊天秘密让权贵弯腰,让同行低头,让明星捶腿,让黑道乱抖,让猴子翻跟,让石头冒油!被称为妖孽一般的存在,但那颗闷骚的道心,始终未变!张小妖豆包,你叫一声咱就收钱财,叫两声,咱就搂女人,怎样?豆包咕咕咕!张小妖我擦!你这劣货难道想财色双收!?(小张作品,必是精品,尽可一看!多支持,多投票!本书群号51447463,欢迎加入。)...
何谓强者?一念可碎星河!何谓弱者?一命如同蝼蚁!楚轩天纵奇才,为救父亲甘愿自废武魂,断绝前路!守孝三年,终得九转神龙诀,炼诸天星辰,踏万古青天,铸不朽神体!任你万般法门,我一剑皆可破之!剑气纵横十万里,一剑光寒三千界!楚轩我不问前尘,不求来生,只要这一世的轰轰烈烈!...
岳母滚,现在就给我滚,你配不上我苏家。叶天是一名上门女婿,从小卑微被人冷眼。直到有一天,他获得神秘传承。岳母以前都是我的错,求求你留下吧...
庆历九年,天下大乱。恰逢人族禁武八百载,神魔妖仙等异族列强打破人族封闭门户,瓜分神州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方舟获得传武书屋,觉醒移魂神通。降临他人肉身便能提取对方所掌握的武学并且改良升级。你降临了女剑客的肉身,与其神交,提取功法并改良成独孤九剑你降临了小太监的肉身,与其神交,提取功法并改良成葵花宝典你降临了菩萨肉身,与其神交,提取功法并改良成十八镇狱劲你又降临了佛子帝子妖女你改良出了如来神掌他化自在法吞天魔功移魂传武,布道天下。这是一个少年以魂神交天下英豪,一步一步成为人族武道传说的故事!...
爷爷的坟墓被刨,一群神秘人进到诡异的‘龙骨山’,却没想到这一系列事情的背后竟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本站为书迷更新墓邪记最新章节,查看废柴小丑所撰网游动漫墓邪记的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在这个满是帕弥什病毒的残酷世界里,一只漆黑的渡鸦,展翅翱翔着更新时间「不定时」...